健康防寒大作战从耳朵开始

文章来源:慢性中耳炎   发布时间:2017-2-18 21:01:46   点击数:
 

防寒大作战从耳朵开始

进入冬季以来,寒冷给健康带来了巨大考验,在一波接一波到来的冷空气中,不仅人体的心血管、呼吸道等容易被“攻陷”,就连平常不怎么注意的耳朵和鼻子也处在了“前线”。冬天保护耳朵不仅仅是防止冻伤这么简单,有12岁的小学生,因为一场很寻常的感冒差点丧失了听力;还有一成年男子,就因为大风时耳朵痒掏了掏,竟然真菌感染了……

孩子得了感冒竟然差点丧失听力

“医生,孩子上课听不清老师讲话是怎么回事?”医院耳鼻喉科门诊部内,一名小患者的家长焦急地向该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耳科专家汤晨询问道。

医生先是仔细观察了小患者的耳道,又拿手指在距离孩子两耳很近的地方分别搓了搓,发现孩子竟然完全听不到搓手指的声音,“这个声音已经达到四十分贝了。患儿听不到,说明他的听力已经严重受损。”

据家长介绍,孩子大约两个星期前得过一场感冒,有鼻塞、头疼、流黄涕等症状。

医生分析,初步看来有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耳腔积液,于是安排去做耳镜检查。很快,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并马上进行了手术。

据医生介绍,这名小患者的中耳内已经形成了非常粘稠的积液,严重妨碍了外界声波向鼓膜的传播,因此听力下降得很厉害,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最终会发展成完全听不见,而那时听力的损伤或许就无法逆转了。

秋冬季节分泌性中耳炎高发

分泌性中耳炎是秋冬季节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虽然一年四季都有,但天冷后患者的数量会明显增加。因为此时节呼吸道疾病高发,而一场普通的感冒都可能会波及耳朵,最终影响听力。

人们常说,“七窍相通”,耳朵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咽鼓管可以调节耳内的压力,以此与大气压保持平衡,还具有防御、清洁的功能。

秋冬季节,日夜温差比较大,常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当炎症波及咽鼓管时,耳内往往会形成负压,这时会产生耳闷的感觉,耳内的黏膜受负压影响会分泌较多的液体。当咽鼓管功能障碍不能把液体及时排出时,积液淤积在耳内就会导致听力下降,有时还会导致耳痛。

儿童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人群,因为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宽、平,而且位置低。当儿童患呼吸道感染时,病菌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

据了解,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会继发成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等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将比分泌性中耳炎复杂得多。

医生提醒家长,孩子出现耳部不适时要及时就诊。平时如发现孩子有反复感冒、听力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也要警惕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天气寒冷时,建议家长们注意给孩子身体保暖,同时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积极治疗鼻腔疾病。

别在大风天掏耳朵

耳朵不能随便掏,有几个原因。

1.掏耳朵时,若用力不当有损伤鼓膜的危险。

2.有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引发疾病。

3.掏耳朵有可能把俗称“耳屎”的耳垢扫到里面去。本来它们可以自行排出的,但掏耳朵的不当方式很有可能会让它们在耳朵里像砌墙一样堆积起来。

4.使用不洁净的耳勺或和别人共用耳勺等,有感染霉菌的风险。

秋冬季节因掏耳朵引起不适来就诊的患者相对增多,因为冷空气到来时多大风天气,当人们在大风天气里行走时,很多人会觉得耳朵痒,就会使劲地用手指抠或用细小的工具掏耳朵。其实大风里耳朵发痒多是细小的灰尘吹进了耳道,甚至可能是自己的头发丝吹进了耳朵。这时最好不要抠也不要掏,轻轻地用手动一动耳朵就可以缓解,或者回家以后用棉签轻轻擦去灰尘。使用棉签时,一定不能伸进去过深,那会把耳垢往里推,造成堵塞;也要注意及时脱离耳朵,不能在睡前或有事的间隙里使用,防止睡着或做事时发生意外事故。棉签上的棉花事先也要检查是否牢固,防止棉花脱离卡在耳道里。

“耳屎”太多怎么办?

耳道里的分泌物太多时需要正确地处理。正确的掏耳方式可以把脏东西带走,但如果太用力,就会抠破皮,太深则会弄破耳膜。

掏耳朵时,如果听到“喀啦喀啦”的声音,或有碰到东西的感觉就要停下来,因为那表示已经到了尽头。

掏耳朵时要避免被人触碰或惊吓。特别是跑来跑去的小孩,否则一旦弄破耳膜,就会造成中耳炎或听力受损。

分泌物太多难以掏出特别是错误掏耳后有了不适症状时,医院请医生处理。

耳朵是身体最怕冷的部位

耳朵是身体最怕冷的器官。严寒天气下,如对耳部保暖不力,很容易患上耳冻疮,耳冻疮还特别容易复发。

冬天,人们最先感受到冷的部位往往是手脚、鼻子和耳朵,常会出现手脚冰凉、鼻尖发红、耳朵冰凉等情况。因为人体中的耳朵、鼻子、手、脚都处于神经末梢,血流量少。特别是天冷时,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流到这些部位的血液就更少了。

手脚冷了有手套、鞋袜保护,甚至鼻子也有口罩保暖。但耳朵往往就享受不到这样的“好待遇”,尤其是一些成年男子,更不把耳朵的保暖当回事,耳部也容易被冻伤。

从耳部的生理构造来看,耳朵自身的保温能力也比较差。整个耳部除了下方的耳垂有部分可以保存脂肪的组织以外,其他部分只有较薄的皮肤包着软骨,加之其相对表面积大,热量更容易挥发,因此到了冬天耳朵会格外怕冷。

耳朵怕冷的典型表现就是长出耳冻疮,即老百姓常说的“冻耳朵”。症状是耳朵边缘出现红肿,并伴有奇痒难忍和发热,有时皮肤发亮并出现水疱,严重的还会出现皮肤溃疡。

耳朵冻伤后,由于长期缺血缺氧,还有可能导致皮肉坏死,就是人们所说的耳朵被“冻掉了”。很多人都曾体验过,冬天如果耳朵长期暴露在外,严重时会有种“冻得头疼”的感觉。这是因为耳朵里面非常敏感,有很多神经连结到头部和全身,若耳朵太冷或当冷风灌进耳朵里就会引起头痛,甚至带来伤风感冒。

如何给耳朵保暖?

冬天外出,最好带上耳罩,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耳朵一旦暖和,整个身体就会舒服很多。当然,长头发的遮盖对耳部保暖也有一定作用。

感觉到寒冷时,多用手指摩擦耳部,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对预防耳冻疮有一定的好处。

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也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

如果耳朵受冻,不宜立刻进入温度较高的环境或用热水热物敷贴,以免症状加重。如耳朵表皮破裂,可外敷磺胺软膏或红霉素、金霉素软膏,以防感染和伤口扩大;如耳朵因受冻出现水泡,也不能用手将水疱挤破或用没消毒的针将水疱挑破,以防表皮破裂和感染化脓。(傅停停)









































白癜风中药
贵州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owowm.com/hbwh/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