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粘膜的炎症。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粘膜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理改变,分为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药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
急性鼻炎
本病系鼻腔黏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俗称“伤风”或“感冒”,但与流行性感冒有别,故又称为普通感冒,有一定的传染性,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冬、春之交,气候变化不定的季节最盛。感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发病期、恢复期及免疫期,故列为一独立疾病。发病时常并发咽、喉及气管等上呼吸道炎症。初期表现为为鼻堵塞和分泌物增多、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早期为清水样涕,继发细菌感染后变为粘液脓性鼻涕,病人可有低热和全身不适。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若无并发症,上述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病程约7-10天。治疗:急性鼻炎主要是对饮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应多饮水、清淡饮食、注意休息。此阶段也是治疗的关键期,治疗得当,可以使鼻炎不复发。治疗不当,则转为慢性,迁延难愈。
慢性鼻炎
是常见的多发病,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与继发细菌感染、用药不当、治疗不彻底和职业、全身性慢性疾病、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烟酒嗜好等有关。 慢性单纯性鼻炎: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鼻涕常为粘液性或粘脓性,偶呈脓性。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有时可有头痛、头昏、咽干、咽痛、耳鸣等。可随活动、温度变化而变化。 慢性肥厚性鼻炎: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而来,是长期慢性炎症、淤血而使鼻粘膜、鼻甲出现增生所致。此时粘膜增厚、组织弹性下降、鼻腔通气能力差,为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无交替性。 慢性干燥性鼻炎:鼻内发干,鼻腔分泌物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不减退。
治疗:消除病因,促进鼻粘膜修复。肥厚性鼻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予手术治疗。
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主要是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特征的慢性鼻炎,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也发生萎缩;由于鼻组织萎缩,虽然鼻腔比较宽大,但鼻粘膜却丧失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1、鼻塞:为鼻内干痴形成阻塞所致,或因鼻粘膜感觉神经萎缩、感觉迟钝,此时鼻腔虽通气,但患者仍有鼻塞感。
2、鼻咽干燥、嗅觉减退:因腺体萎缩、分泌减少或因长期鼻塞张口呼吸所致。
3、恶臭:当有细菌感染时,其毒素及排泄物等产生恶臭气味。
4、鼻出血:鼻及鼻咽部干燥,鼻塞,鼻分泌物成块状,用力擤出干痂时有少量鼻出血,为局部毛细血管破裂所致。
5、头痛头昏:多表现为前额、颞侧或枕部。。
干燥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的发生与气候和职业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系鼻粘膜长期受刺激而发生粘液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引起,粘膜因而干燥甚至有浅表糜烂。鼻涕过于粘稠,粘于粘膜上,不易擤出,有时带血或血痂。鼻内有刺痒感或异物感,经常引起喷嚏,患者经常揉鼻,挖鼻,借以减轻症状。粘膜干燥,血管易于脆裂,轻微损伤,常导致出血,尤其粘膜糜烂,溃疡或鼻中隔穿孔时,经常有血涕。
治疗重在防治鼻粘膜干燥,可适当补充维生素、鼻腔滴用油剂或生理盐水冲洗。中药以清热宣肺、滋阴润燥为主。
干酪性鼻炎:是一种罕见的鼻病。临床特征为鼻内干酪样物积聚,有恶臭,日久侵蚀软组织和骨质,发生鼻内、外畸形。在干酪样物质中发现有脱落上皮、坏死组织、化脓细胞、胆固醇结晶及霉菌样微生物。病程缓慢,进行性鼻阻塞,脓涕奇臭,少量鼻出血,嗅觉减退,头昏头痛,食欲不振。如鼻腔检查可发现干酪样堆积物,鼻中隔穿孔,外鼻变形,早期X线拍片可见鼻窦均匀模糊,晚期可见鼻腔扩大和骨质破坏。
过敏性鼻炎:多由花粉、粉尘、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变应原引起,典型症状为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水涕。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发病有显著季节性是季节性鼻炎的临床特点。患者每到花粉播散季节便开始发病。发病时眼痒,结膜充血,严重者水肿,以致误诊为常见的结膜炎。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年发病,症状与季节性鼻炎相同,但总的程度不如季节性鼻炎重。患者眼部症状较轻或无,主要是发作性喷嚏、鼻塞和流涕。
药物性鼻炎:患者为减轻症状,盲目乱用滴鼻剂或长期使用减充血剂所致,损害鼻粘膜纤毛的结构,从而影响鼻粘膜的生理功能,主要症状是鼻塞。治疗上需停止滴鼻药物的使用,根据病情选用其他方法。
血管运动性鼻炎:又称特发性鼻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鼻粘膜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主要症状是发作性喷嚏、大量清涕。诱发因素包括冷空气、强烈气味、烟草烟雾、体育运动、强烈的情感反应、摄入乙醇饮料等。鼻粘膜组织学改变表现为杯状细胞增多,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和组织水肿。变应原检测阴性,嗜酸粒细胞数正常。治疗以抗组胺药、鼻喷激素、减充血剂等药物为主,及适当的心理治疗。
鼻窦炎(上颌窦炎、蝶窦炎、筛窦炎、额窦炎):急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期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大量粘液或脓性鼻涕,局部疼痛及头痛。
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主要是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及头痛,头痛程度不如急性鼻窦炎严重,常表现为闷痛和钝痛。可伴有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疲倦乏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等全身症状。
急性期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和疼痛部位。
上颌窦炎:眶上额部痛,可伴有同侧颌面部痛和上列磨牙痛。晨起轻,午后重。
筛窦炎:一般头痛轻,局限于眼内眦和鼻根部,有时放射至头顶。
额窦炎:前额部周期性疼痛,晨起即感头痛,逐渐加重,至午后开始减轻,晚间消失。这种疼痛被称为“真空性疼痛”。
蝶窦炎:颅底或眼球深部钝痛,可放射至头顶和耳后、枕部,早晨轻,午后重。
鼻窦炎发生的原因:
1、全身因素:过度疲劳、受寒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引起的抵抗力下降。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洁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2、特应性体质、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甲状腺、脑垂体功能不足、上呼吸道感染和传染病等均可诱发本病。
3、鼻腔疾病、临近器官的感染及外伤、鼻腔异物等因素。
鼻窦炎常用的治疗方法
抗感染治疗、鼻内减充血剂和糖皮质激素、体位引流、鼻腔冲洗、物理治疗、中医中药等。
儿童鼻窦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其诊断治疗与成人不尽相同。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鼻炎症状与成人相似,单全身症状较成人明显。急性期,可有发热、脱水、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拒食、甚至抽搐等。慢性期可有精神不振、纳差、体重下降,或伴有腺样体肥大、慢性中耳炎、贫血、风湿病等。由于长期鼻堵塞和张口呼吸,可导致患儿颌面、胸部及智力等发育不良。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者,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患者身上发生。
其他鼻部疾病
鼻前庭炎:是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多因鼻炎、鼻窦炎的分泌物刺激,或长期接触有害粉尘,或用手挖鼻孔等继发细菌感染所致。患糖尿病是容易发生。
临床表现:炎症一鼻前庭外侧部明显,可单侧或双侧。急性期,鼻孔内微痛,局部皮肤红肿、触痛,重者皮肤溃烂,表面覆有薄痂皮,严重者可至上唇皮肤。慢性期,鼻前庭皮肤发痒、干燥、有异物感,伴灼热、触痛,局部皮肤增厚、鼻毛脱落稀少。
鼻息肉,是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的单发或多发息肉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鼻塞、鼻溢液、打鼾、嗅觉减退、继发的鼻窦炎症状等。鼻息肉特点: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或淡红色肉状半透明肿物,带蒂或广基,触之柔软、不痛、不易出血。
由于鼻息肉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且易复发,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应该指出的是,手术治疗仅仅是治疗的开始,更重要的是术后的长期随访和综合治疗。
鼻炎鼻窦炎常用检查简介
1、鼻腔检查:检查鼻粘膜是否充血、肿胀、肥厚,有无息肉样变,鼻道有无狭窄,有无分泌物及出血等。
2、鼻窦CT扫描:可显示窦腔大小、形态以及窦内粘膜不同程度的增厚、液平面或息肉阴影。冠状位鼻窦CT,可准确判断各鼻窦病变范围,鉴别鼻窦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
参考资料:
1、《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2、《鼻内窥镜外科学》
郑华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