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业已证明:医案,是一代又一代中医在读书、临证、传承的实践中,不断继承、不断发展,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名老中医医案是指导后继者的临证范本。本典型医案是经由郑魁山的弟子、学术继承人方晓丽教授整理并加注了按语,分享与大家,以利郑老先生临证经验的传承。
链霉素中毒性耳聋
肝胆火盛型(郑魁山主治)
毒热内侵,肝胆火盛型毒聋,拟疏泻肝胆、解毒聪耳之法。取支沟、风池、百会、听宫、翳风穴,施针刺凉泻手法,促气达病所。针治月余,获愈。
魏××,男,44岁,甘肃省百货公司司机。因听力突然减退11天,年8月13日初诊。患者年8月1日出差,右耳突发疼痛,当时诊为“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经肌注青、链霉素2天,病情加重,出现耳鸣、听力减退。8月4日在×医院检查,又发现鼻中隔穿孔。继续肌注青、链霉素8天,作耳咽管通气术5次,右耳即不痛,但耳鸣、耳聋加剧。
初诊:五官科检查:右外耳道内有少量油剂,鼓膜充血,鲜红色水肿,光锥消失,活动好,轻度内陷,未见明显穿孔。音叉试验:右耳感受性听力下降,左耳气导略差;电测听检查:右耳骨导~赫兹时,给左耳加噪音50分贝,左侧轻度耳聋,右侧重度耳聋。鼻粘膜充血,中隔大穿孔。自觉耳内嗡嗡作响,两耳不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80次/分。此乃风热外侵,胆火上扰,蒙闭清窍。宜用祛风清热、疏泻肝胆、开窍聪耳之法治之。
取支沟、风池,用凉泻法,使凉感传至前额;百会、听宫、翳风,使头部、耳内有凉感,留针30分钟。
复诊:按上述方法治疗到8月23日,针达10次时,听力逐渐好转,已能闻及近距离说话声和电视机的响声。之后则改为每周针治3次,治疗至10月30日,共针治35次,听力恢复正常。
案语:本案之初证属风热外袭,但病已过十日,加之化学药毒,致使毒热内侵,肝胆火盛,上扰清窍,突发耳聋。针刺凉泻法可泄热解毒、通经活血。支沟、风池为三焦、胆经腧穴,可驱风清热、疏泄肝胆;百会能醒神开窍;听宫、翳风为治耳病之要穴,能聪耳通窍。上穴施以凉泻手法,“气至病所”使凉感传至前额,头部、耳内有凉感,以致肝胆火盛得以清降,血毒得以清解,蒙闭之清窍得以聪开。体现了郑老临床重视“八法”、善用针刺手法的特点。
风寒上扰湿毒内停(郑魁山主治)
风寒上扰湿毒内停型毒聋,拟祛风散寒、利湿毒疏肝胆、开窍聪耳之法。取合谷、风池穴为主,施针刺烧山火手法,促气达病所。针治月余,获愈。
付××,男,58岁,兰州,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工程师。因听力突然减退42天,年3月19日初诊。患者年1月上旬感冒,中旬去西安出差,感冒加重,注射青、链霉素,下旬返回兰州,继续注射青、链霉素,并口服土霉素,2月5日早晨参加追悼会,因心情沉重,加之天气寒冷,受凉后出冷汗,自觉全身痠痛,鼻塞严重,呼吸困难,下午突然听力减退。2月7日经×医院内科治疗,效果不显,2月12日去陆军×医院五官科就医,经口服土霉素、黄连上清丸、麻黄碱滴鼻,注射大青叶注射液后,舌干口渴异常,17日转入兰州×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咽管阻塞,经注射青霉素、输液10天未见好转。3月11日用导管疏通右耳咽管后,鼻孔流血,病情加重,耳内闷响,听力尽失。
初诊:3月19日转来我院,五官科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通气不畅,两耳鼓膜内陷,听力减退,两耳气、骨导均减低,双侧重度耳聋。其它检查:胸部拍片,肺纹理较重。心电图、超声波、鼻部拍片、血常规、二便、血小板、生化、肝功等均正常。患者鼻塞不通、张口呼吸,呼吸音粗,舌质淡,苔白腻,脉浮有力,(74次/分)。此乃风寒上扰,湿毒内停、闭阻少阳、壅遏清窍。宜采用祛风散寒、利湿毒疏肝胆、开窍聪耳之法治之。
取合谷、风池,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至前额而使全身出汗,上迎香点刺,上星、听会,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复诊:3月23日鼻子通气,听力增加,减去上迎香、上星,加翳风,手法和留针同前。治疗到4月25日,针达31次时,听力和身体恢复正常,治愈停诊。
案语:本案之初乃风寒束表,但病程日久,屡次重感,致寒邪闭阻少阳,加之长时间注射青、链霉素,致使湿毒内停,壅遏清窍,突发耳聋。针刺烧山火法可驱风散寒、温化湿浊、驱毒通经活血。患者初期耳聋伴严重鼻塞,先取合谷、风池穴施以烧山火手法,使热感传至前额令全身出汗,以驱风散寒、利湿毒疏肝胆;继之点刺上迎香、上星以通利鼻窍;听会乃手足少阳、阳明之会穴,善治耳疾,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聪耳通窍。针至五诊时鼻已通气,听力增加,此时减通利鼻窍之上迎香、上星,加翳风以增强聪耳通窍之力。针治31次获愈。此案与典型医案选(一)同属链霉素中毒性耳聋,但辩证不同,选穴、施用手法亦不同,皆获良效。之中蕴含了郑老所创“针灸治病八法”配穴和手法之精要,凸显针刺手法之重要性。
胃溃疡/虚寒型(郑魁山主治)
胃溃疡证属虚寒者,尊子午流注针法之“纳子法”虚
则补其母,择时取穴,用热补法,确有良效。
王××,男,45岁,于年9月29日初诊。
患者年5月发现胃痛,嗳气吞酸,饮食逐渐减少。
初诊:患者胃痛,嗳气吞酸,纳少,每天食量不足g,身体逐渐虚弱,疲乏无力,恶寒喜温,钡餐透视诊断为胃溃疡。检查:巨阙、中脘处有明显压痛,舌淡,舌苔薄白,脉弱。证系虚寒性胃痛;治以温中散寒。
巳时取解溪,配中脘,用热补法,留针30分钟,胃痛即止。
复诊:第五天胃痛复发,又来就诊,因流注时间已过,则用热补法针足三里(胃经本穴),配中脘,留针30分钟,胃痛又止。以后约患者每日巳时来就诊,仍取解溪,配中脘,留针30分钟,治疗1个月即愈。
按语: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根据气血流注至某经的时辰,结合五俞穴,配属五行属性,用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毋的原则,按时开穴并施以补泻手法,治疗病症。虚则补其母,就是在气血始流过本经的时辰,本经气血最虚,取母穴用热补法,可以扶正补虚而气血不致郁滞。本案例患者身体虚弱,疲乏无力,恶寒喜温,舌淡,舌苔薄白,脉弱。一派虚寒之象。郑老临证遵子午流注针法之“纳子法”虚则补其母,择时取穴,每日在气血始流过胃经的时辰巳时(此时胃经气血最虚),取胃经(属土)之母穴解溪(属火),配中脘用热补法,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助运气血;流注时间已过者,则取胃经本穴足三里(属土)针用热补法,以温阳益气和胃。气血健旺,经脉通利,寒气得除,则胃痛诸症自愈。
胸痹/胸阳不振痰浊阻滞型(郑魁山主治)
冠心病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样疼痛,通连肩臂属胸阳不振,痰浊阻滞之胸痹者,以内关为主穴,施以温通针刺手法,确有良效。
李某,女,54岁,年4月10日初诊,患者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样疼痛有5年之久,痛时向左肩及左上肢放射,有时疼连小指。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发时常服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及复方丹参滴丸等中西药物。近日频繁发作,服上述药物效果欠佳,遂请郑老诊治。
初诊:患者体型肥胖,嗜食肥甘,怯寒肢冷,胸部憋闷疼痛,并连及左肩臂,面色口唇紫暗,舌体胖有齿痕及瘀斑,苔白腻润滑,脉沉细涩。此乃胸阳不振,痰浊阻滞,瘀血痹阻心脉。治以温振心阳,通脉祛瘀,化痰泄浊。
取内关为主穴,配以心俞、膻中、肾俞、丰隆。施以温通针刺手法,针刺内关时左手拇指按在内关穴下方,右手持1寸毫针刺入穴位0.5—0.8寸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传向心胸部,针后立竿见影,胸痹疼痛立刻缓解。留针30分钟,并嘱其节饮食,调情志。
复诊:4月12日,胸痹疼痛次数明显减少且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取穴、治法同前。之后,隔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半月,血压基本恢复正常,又巩固治疗半年。一年后随访,胸痹疼痛未见复发,其血脂也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
按:冠心病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本案例郑老据其体型肥胖,嗜食肥甘,怯寒肢冷,胸部憋闷疼痛,并连及左肩臂,面色口唇紫暗,舌体胖有齿痕及瘀斑,苔白腻润滑,脉沉细涩,辨证为胸阳不振,痰浊阻滞,瘀血痹阻心脉。郑老在临床上经数十年总结的“温通针法”以“温化瘀浊,通经调气”为要旨,选穴内关、心俞、重在活血祛瘀,通利心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又为阴维交会穴,阴维、冲脉合于胃心胸,阴维主一身之里。内关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传向心胸部,可宽胸降气,活血通络,宁心安神,临床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供血不足,心率不齐及心痛等疾患,都可用之。膻中穴可宽心利气,缓解疼痛。丰隆施以温通针法以健脾温化痰浊。配以肾俞时时顾护先天之本,以鼓舞心阳,补气益肾阴。手法精妙,选穴精当,疗效即时是“温通针法”治疗冠心病的特点。
面瘫/脉络空虚、风寒阻络型(郑魁山主治)
早期面瘫,证属脉络空虚,风寒阻络者。施温通针法刺远端穴位
配局部穴位轻浅刺法,隔日治,获良效。
王某某,男,54岁,年患者五天前,夜间睡觉受凉,晨起发现左眼闭合不全,进食时漏饭,流口水,口角歪向右侧,并伴发颈及耳后部疱疹疼痛,左眼视物模糊。自服“牛黄解毒片”等药,效不佳,遂来就诊。
初诊:神清,流涎,左额纹消失,左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左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歪斜。颈及耳后部有疱疹。伸舌居中,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紧。四肢肌力正常,BP/80mmHg。证属脉络空虚,风寒阻络。治以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扶正祛邪。
主穴:健侧合谷,患侧风池。配穴:患侧翳风、头维、太阳、阳白、攒竹、鱼腰、下关、地仓、颊车、四白、禾寥、夹承浆。每次取双侧太冲、光明及3-4个配穴,轮换选用。选用28-30号1寸不锈钢毫针,首先在健侧合谷行温通针法,使患侧面部产生热感或走窜感,守气1分钟;其次针患侧风池,行温通针法使针感到达前额部,守气30秒,不留针。最后取3-4个配穴,用30号1寸毫针,轻、浅刺入3-8mm,不施手法,不行针;双侧太冲、光明穴施平补平泻法。除风池穴所有穴位留针30分钟。隔日1次。嘱其避风寒,勿过劳。
复诊:年诊治五次时,症状明显减轻,视物清晰。依前法又针治3次,眼睑闭合自如,鼓颊、皱额等面肌功能正常,无流涎、吃饭流滞现象,颈及耳后部疱疹痊愈,疼痛消失,共诊治8次痊愈。
按:本案证属脉络空虚,风寒阻络。发病五天为早期面瘫,伴发颈及耳后部疱疹疼痛,属“亨特氏面瘫”,临床预后较差。郑老运用温通针法针刺远端穴位配合局部穴位轻浅刺法以推动经气,祛风散寒,疏通经脉,蠲邪扶正。隔日针治,减少了治疗频次,避免了对患侧强刺激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使经脉通畅,营卫调和,经筋得以濡养,从而使面瘫得以恢复。合谷、风池穴施温通针法使”气至病所“可促进患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面部肌肉筋脉得以温煦濡养。面瘫早期局部选穴宜少,刺激宜轻,使面神经产生兴奋,促使面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因此配以局部穴位轻浅刺法。太冲、光明穴施平补平泻法,以清肝明目,疏经活络。“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的作用。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