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作为台湾的美食天堂。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日的早餐。
牛肉汤、海鲜粥、卷粉,哪怕是最普通的一份包子,都会有同样的配菜---白醋泡姜丝。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每到冬季,许多人都会有这个疑虑,生姜本是温阳散寒的食材,冬天就真的不能吃吗?
96岁高龄的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家里的餐桌上总会有一道菜---醋泡生姜。
数年前,央视4频道的中华医药栏目曾对路老的生姜养生之道进行过专访。
当年已是90岁高龄的路老称,每年的西医例行体检,自己全身血管弹性与50岁中年男性无差,且没有常见的老年病与三高疾患,全赖于自己几十年的食姜经历。
路老多年来对脾胃病有着深入研究,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均来自于日常饭食,再由胃肠运化为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供给营养。
以后天补充先天。药补则不如食补。
常食生姜,脾胃健运。
生姜本身有健胃作用,且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对肝胆都有好处。
尤其对于老人家来说,每日食姜可增进食欲,同时气血亦足,自身免疫力强,可避免外感风寒性等虚寒性疾病。
此外,生姜的不同部位与炮制方法,也有不同的药用功效。
姜皮--浮肿
炮姜--妇科虚寒性疾病
干姜--胃虚寒冷痛
孔子在《论语---乡党》言: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一生餐食中必有姜,也是生姜的收益者。
冬至到,数九寒天。
此时,到底适不适合食姜?
四季之中,秋不食姜
秋季阳气日渐收敛,气候干燥凉爽,肃杀之气重,万物凋零,阳气不易生发太过,因此应少食生姜。
一日之中,夜不食姜
夜间阳气收敛,不易再多食发散之物。
晨起食姜
早晨阳气生发,姜性温,助发散。
因此,三九天食姜并无不妥。
生姜
味辛,性微温。
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之效。
能治疗风寒感冒、呕吐腹泻、还可以解鱼蟹中毒。
生姜,是一味好药,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调味品。
接下来,介绍几款适合冬季或四季均可使用的药食小配方。
单食姜
首先隆重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与台南人民的最爱:
醋泡姜做法:鲜生姜切片,米醋或白醋,少许食盐或蜂蜜,浸泡腌制一周,一周后即可食用。
食用方法:每次2-3片,量多则会增加胃热。阴虚火旺的朋友慎食。(建议早晨食用,晚餐忌食)
TIPS:姜有发散作用,避风寒,预防感冒,助消化,促进胆汁分泌;醋可活血,防止姜味太浓辣。
汤食
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汤源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腹痛,如腹痛隐隐发作,遇冷后痛感增强,喜欢温暖的气候与环境,冬季喜欢温热食物;对于虚寒性痛经也有效果。
功效:补血、温阳、散寒。
组成:当归10g,生姜5片,羊肉g。
可根据喜好加入枸杞子、红枣、虫草花等调味。
TIPS:生姜可有效减少血管和肝脏对胆固醇的吸收,有效保护心脏。
泡脚
暖宫足浴包艾叶温平,温经散寒,漏血安胎,心痛即安。
川椒辛热,驱邪逐寒,明目杀虫,温而不猛。
生姜性温,通畅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灵。
用法:生姜三片,艾叶5g,川椒目3g(家庭可用普通花椒替代)。
纱布包裹,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小火慢煮30分钟,将汤汁倒出,足浴20分钟即可。
每晚一次。
适应人群:妇女小腹冷痛,冬季手脚冰凉,经期腰腹酸痛、怕冷,月经量少,色暗,白带清稀者。
艾灸
隔姜灸隔姜灸是中医艾灸诸法中的一种。
以艾绒温通之力,加之生姜散寒之功,比普通的艾条灸温阳止痛的效果更加显著。
操作方法:根据不同病情选取不同的治疗穴位(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切取鲜生姜一片,厚度约0.3cm,大小可根据艾绒大小而定,用牙签在姜片上穿3-5个细孔,将艾绒或者艾塔置于姜片上,点燃。待皮肤有灼热痛感时,可更换艾绒,每次15-20分钟。
适应人群:慢性腹泻、腰腹冷痛、冬季手脚冰凉、女性经期腰腹冷痛伴有四肢不温等。
禁忌人群:高血压病、中耳炎病史、便秘、口咽干燥、痤疮及相关皮肤疾病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偏方
鬼剃头斑秃,老百姓俗称鬼剃头。
不明原因引起的头发程圆形或钱币样脱落,头皮清晰可见。
这里需要特别介绍的就是生姜这味神奇的药物,它除了是一名称职的调味品,一剂良药,也是治疗鬼剃头的利器。
临床上我已用它治愈过多例斑秃患者,屡试不爽。
用法:切鲜生姜一小块,在斑秃处涂抹5分钟,再换鲜大蒜一枚,继续涂抹5分钟,待头皮有灼热感。
每日1-2次。
坚持1-3月,根据个人体质显效时间不同,通常情况下3月后新发长出,与他处无恙。
TIPS:因生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柠檬醛和辣素等成分,具有消炎、镇痛和杀菌作用。
so
数九寒天,生姜---这味能通过不同方式带给我们温暖的调味品,万不可拒绝它。
北京中医医院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