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的第17个“爱耳日”。本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确定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至14岁儿童总数超过2.2亿。据悉,本次“爱耳日”将主题定为“ 那么我们如何保护好孩子的耳朵呢?
损伤听力的罪魁祸首引起孩子听力障碍有先天和后天两大原因。现在,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后天因素的防范,如噪声、意外、污染、传染病、药物等因素的致聋。 噪声。儿童的听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太大的声音刺激会导致孩子内耳的微细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从而使听力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因此尽量少带孩子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看电视也不要把音量开得过大。此外,有些孩子喜欢戴耳机听音乐,这很容易导致听力受损。 意外。切莫让孩子把细小的物品如豆子、小珠子等塞入耳内,以免造成外耳道黏膜损伤、感染。儿童喜欢打闹,不小心也会碰伤耳道,引起感染,从而使听力下降。若孩子头部受到外伤,也容易波及内耳,严重的会使耳膜破裂。 污染。中耳腔内有一条通往鼻咽部的细管称咽鼓管。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孩子感冒或吐奶、呛奶时,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中耳。还有的孩子淋浴、洗头或游泳时,污水进入耳内;有些孩子躺着大哭,眼泪流进耳道,这些污物进入耳道易引起感染。 传染病。麻疹、流脑、乙脑等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造成听力障碍。因此,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如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应特别注意保持患儿口腔、鼻腔和咽部的清洁,以防细菌蔓延感染到中耳。孩子患急、慢性中耳炎时,更要及时、彻底治疗,以免留下后患。 药物。聋哑症是感音性耳聋中最严重的一种,而感音性耳聋很多是由药物中毒导致的。因此,孩子生病时尽可能不要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利尿剂、抗疟药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对内耳都有毒副作用。
三个习惯动作最伤宝宝耳朵1
捏鼻子给孩子灌药
对于生病却不配合吃药的孩子,很多家长会习惯用捏着鼻子灌的方式给孩子喂药,这其实是一个不健康的喂药方法。因为捏鼻子的时候,孩子更加不配合,哭闹挣扎,捏鼻子喂药的时候,可能导致孩子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孩子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2
经常给孩子掏耳屎
有的家长太爱干净,喜欢给孩子掏耳屎。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黏稠液体,可以起到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并能发挥抑菌和杀菌的生理功效。一般而言,孩子的耳屎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给孩子掏耳朵时如果耳朵里面的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如果给孩子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如果孩子有耳屎,感觉耳朵发痒,喜欢抓挠,家长可用棉签蘸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这样不但止痒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3
让宝宝平躺着喝奶
新妈妈在给小宝宝喂奶时,如果不注意姿势和体位,也可能会给小宝宝的耳朵带来意外的伤害。比如说让宝宝平躺着喝奶,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小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奶水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如何预防和护理耳朵健康?耳部疾病,除了中耳炎和听力障碍,还有许多原因可导致耳朵“受伤”,专家建议做好如下预防措施:
(一)积极治疗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咳嗽咽炎、腺样体肥大等);
(二)平时加强体育运动,提高体质;
(三)注意饮食平衡,避免辛辣、冰冷食物,若急性中耳炎发生时,避免食鸡蛋、花生、黄豆、虾蟹等;
(四)保持安静环境,避免噪音过高的刺激,避免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
(五)合理使用药物;
(六)避免外伤;
(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要经常掏耳,避免耳朵进水,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大的情绪波动。
来源:瑞安市卫生计生局
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