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慢性中耳炎 发布时间:2021-2-4 19:33:17 点击数: 次
北京的最好皲裂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21336.html来源:子琳为您读健康已授权转载撰文/资深医疗媒体人子琳“当个大夫怎么就这么难?”采访报道医疗行业已有七年的时间,也结交了不少医生朋友。医生原本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但现在却总会听到他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当个大夫怎么就这么难?”这句话透露了医生的心声,难就难在患者对医生这个群体的不理解。我们只有在生病的时候,医院,才会接触到医生。因此对医生这个群体的了解并没有多少,他们如何付出和辛苦、如何从死亡线上把患者拉回来,我们恐怕只有听别人说,听媒体说。然而我们的某些媒体在报道医患问题上,导向出现了问题。一些极个别的不和谐之事,被一些媒体拿来夸大报道。负面的东西一旦说多了,自然就会加深医患矛盾。穿越百年的鞠躬这是年多年前在杭州拍摄的一张照片:一老一小,双手作揖,互相行礼。小的看上去四五岁光景,长衫马甲,而长者一身西式装扮,腰弯成90度。长者是医院的院长、苏格兰医生梅藤更。当时是梅医生查房,这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向梅医生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生也深深鞠躬回礼。年8月,浙医二院为这多年前的感人场景塑造了雕像。而相同的场景在年之后再次出现。我很有幸采访并记录下了这件感人的事情。事情发医院。患者李老先生来到医学影像科护士孙艳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护士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问您”,孙艳赶忙搀扶,鞠躬回礼,并认真回答了李老先生的问题。李老先生得到解答后非常满意,又给孙艳鞠了一躬,才转身离开。李老先生走了,孙艳却差点哭出来。75岁的李老先生因为年事已高,医院做检查,看到医生护士每天面医院的患者,总觉得都太辛苦。孙艳是个80后,医院影像科工作已经5年多,主要工作是给做增强CT的患者扎针打造影剂。听起来很容易,其实并不轻松。曾经有个身患肿瘤的男患者二次来做核磁,因为放化疗时间长,小腿浮肿得很厉害,血管根本找不到。孙艳的职责就是找到注射造影剂的这根血管,为了一个五分钟的增强CT,她花了一个多小时。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每天都能见到很多。“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一声谢谢足矣”,那天的“医患鞠躬”,真的让孙艳非常感动。在李老先生身上,她看到了那种久违的对医护的尊重。顶级专家的门诊被挤爆提到吕树铮,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医院心内科、大内科的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享有者,也是国内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一人。今年64岁的吕树铮教授为医学事业献身三十年,却迟迟没有退休,医院的“国宝”。曾经一台支架介入手术只用了11分钟,打破了世界纪录。在坊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谁都治不了的冠心病,得找吕树铮”。他专攻疑难冠心病,收治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患者走遍大江南北也没人能痊愈,吕树铮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吕教授很为患者着想,开药之前都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医保,医保的地点是哪里。如果医保地点不在北京,就开个药单让患者回去拿药,还经常为患者减掉不必要的药。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被老伴儿搀扶着走进诊室。他说得了中耳炎要马上手术,耳科医生让他到心内科做个手术风险评估。吕教授看了检查结果发现,这位患者的风心病已经很严重了,几年前就应该进行换心脏瓣膜手术,他自己认为没有出现腿肿的情况,所以病情没有那么严重。“等到腿肿了再来治,恐怕神仙都没辙了!”吕教授给这位患者解释了风心病的严重性,告诉他及早手术的益处,这位患者认识到了自己病情的严重,当即决定中耳炎手术后马上治疗风心病。压在玻璃板下的告知函“必须调离放射工作岗位”,这张告知函在吕教授办公桌玻璃板下尤为显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以把心梗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对医生来说,却是损耗生命的一件事情。手术室中间、紧贴手术台的这个“庞然大物”,就是高辐射的大型X光造影机,这是介入手术必用的一种设备。它就像医生的眼睛,能够将患者的病变部位看得一清二楚。但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医生手术的时候要全程暴露在X射线的照射内。60多岁的吕教授每天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冒着X光射线辐射,在手术台上连续几个小时为患者手术,与死神赛跑。几年前经常一做手术就是一天,从早上7点做到凌晨1点,一口饭也顾不上吃。半夜下了手术,患者都转危为安,而他却忍着腰疼腿疼,扶着栏杆、拄着拐回家。就这样三十多年了,他的身体也垮了,双侧股骨头坏死,腰椎和膝盖也出现了严重的疾病。医院对吕教授下了硬性规定,让他不要再做手术。但这两年他依然坚持做了多例高难度的介入治疗。患者病情不是特别复杂时,他也会来导管室,给其他医生指导手术。因为他是医生,因为他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一份急于表达的感谢年元旦刚过,医院心脏中心王红石医生一如往常地早早来查房,一位他的“老病号”刘女士从床头柜拿出了一样东西:“王大夫,这个能不能给你们领导看看?能不能登报?”王红石一愣,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还以为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合适。接过来打开一看,上面的话字字深入心窝。这并不是王红石想象中的“告状信”,而是一封没有抬头、也没有落款的感谢信,写信人正是这位患者。对于普通人来说,写这样一封感谢信可能也就一两分钟的功夫,但对于刘女士来说却不是一件易事。刘女士说,她没怎么读过书,字也写得不好,多年的糖尿病让她最终患上了眼底出血,一只眼睛近乎失明。为了把字迹写工整,她照着报纸印刷出来的楷体字,瞪大眼睛努力把字迹写工整。这封感谢信磨出毛边儿的感觉,其实都是用手臂反反复复一遍遍写的时候磨出来的。原来,刘女士在年、年和年,分别因为冠心病心绞痛“三进宫”医院心脏中心。前两次都是病情危重,被急救车送来的。这一次,她虽没有前两次病的那么危急,但因为患有“三高”等慢性病,需要住院好好检查。医生护士一如既往地体贴和细心,医院和医护人员都充满了感激。对刘女士触动最大的是年那次发病。那次恰逢中秋佳节,在饭桌上刘女士她突然感到自己的胸口撕裂般的疼痛,瞬间满头大汗,她觉得不对劲儿,于是马上就叫了救护车。术中证实,老人的右冠状动脉闭塞,耽搁每一分钟对老人来说都可能致命。过节期间仍然24小时待班的王红石大夫,以及导管室的其他值班医护人员接到电话,医院,仅用十几分钟就完成了支架植入手术,快速开通了闭塞血管,老人得救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刘女士经常对病友们说:“谁家没有孩子大人?医生也是人,也上有老下有小,可他们顾得上吗?”她说,鬼门关的死神多么厉害!可医生都可以把咱们从鬼门关拉回来,难道不更厉害吗?现在,演员、运动员经常会出现在媒体上,可现在媒体表扬医生的太少了!的确,采写医疗故事这么多年,我也经常跟医生出门诊、上手术,亲眼所见很多。“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台手术无论多长时间,都是需要医生精力高度集中地去完成,做手术比绣花难!赶上病情复杂的手术,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经常是到了饭点却吃不上,因为每天有太多求医问药的患者在门诊等候,有太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在等着他们手术治疗。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其实,医生的成长之路确实不易。从考入医学院那天,就是一条漫长和不易的路。有位专家曾经讲过他上学时候的故事。大学期间,有一次学校停电,恰逢期末考试,他便和几医院的大厅复习,没想到已经挤满了和他一样的同学,只能站着看。上解剖课的时候,赶上饭点,有时候就端着饭碗边吃边上课。不单是医生个人,一个家庭乃至国家,培养一个医学生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更别说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出类拔萃。这个群体付出这么多,难道不应该有社会地位吗?合格医生是我们社会的稀缺资源,尊重医生是一国医学发达的基本条件。尊重医生、恢复他们的社会地位,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医学领域,让医学后继有人,才能弥补医生资源的短缺,才能改善我国基本医疗服务。请让尊重医生成为我们的一种经久不衰的社会风气,也请医生们认真对待您的每一个患者,医患本是一家亲!
内容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