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多由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游泳或洗澡时耳朵进水等引起。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中耳炎可向脑内侵蚀,侵犯耳神经和面神经,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耳聋、面瘫),甚至发生脑膜炎,危及生命。
擤鼻涕擤出中耳炎
在银行工作的徐先生几天前得了感冒,流鼻涕非常严重,经常捏紧鼻孔用力擤鼻子,或倒吸鼻涕,这时的他总会觉得耳朵里好像骨膜振动了一下,随后就开始闷闷的,听声音也没那么清晰。熬了个把星期,徐先生的感冒症状虽有所缓解,听力却下降了,还出现了耳痛、耳鸣,在医院一检查,结果是中耳炎。
原来,我们的鼻腔是通过咽鼓管和中耳相通的,当我们捏住鼻子用力擤鼻涕时,特别是把两个鼻孔同时给捏住然后用力向外擤时,鼻涕中的细菌就会通过咽鼓管涌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的细菌感染。而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的咽鼓管短、宽、水平,因此,儿童感冒后擤鼻涕更容易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正确擤鼻涕的方法应该是:用手指压住一侧的鼻孔,由另一侧将鼻涕向外擤出,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再擤另外一侧鼻孔。一定不可以用力过猛。
此外,用手抠鼻子也不对。如果经常用手指挖鼻孔,可能会损伤鼻黏膜;用手指抠鼻孔还可能将细菌带进鼻腔,导致呼吸道感染。
捏高鼻梁?请别再伤害孩子了
网传偏方说在宝宝小的时候捏鼻梁,可以让宝宝鼻子更坚挺。结果呢?
曾经见过一个宝宝,长得很可爱,只不过遗传了父母的“塌鼻子”,家里人就每天给他捏,希望鼻子再高点。结果后来宝宝开始经常哭闹,还甩头,家人都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他左侧的外耳朵里有脓性分泌物,才发现是中耳炎。幸好治疗还比较及时,不然拖久了就可能影响孩子听力。
在我们的耳朵里有一个鼓室,位于耳朵的鼓膜和内耳与外耳侧壁之间,如果这里的黏膜因为细菌感染发炎,就是中耳炎。鼓室和鼻腔是相连的,之间有一条很细的管道,叫咽鼓道。
婴幼儿的鼻腔比成人短,而且没有鼻毛,后鼻道又狭窄,血管丰富。如果经常捏,不仅影响孩子的呼吸,还会损伤到黏膜血管,导致炎性反应。同时,宝宝的耳咽管又比成人更加粗、短、直,位置也比成人低,所以鼻腔一感染就容易殃及耳朵,要是经常捏鼻子,鼻腔中的分泌物更容易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此外,给宝宝喂药时也不要捏着鼻子灌;给小婴儿喂奶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因为经常呛奶也很容易导致中耳炎,甚至喂奶时如果没有将头部抬高,使耳朵的鼓室和鼓管水平线保持一定的角度,中耳炎的风险也会增加。
耳痛、耳胀,需警惕中耳炎
先天听力损失跟遗传因素有关,在后天的感染因素中,中耳炎是儿童耳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引发中耳炎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游泳时,将不干净的水咽入口中,通过鼻咽部感染;婴幼儿仰卧位吃奶,奶汁经咽鼓管呛入感染;长时间用耳机听大分贝音乐等。
儿童急性中耳炎发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是6—11月龄之间,第二个在4—5岁之间。有研究显示,急性中耳炎后分泌性中耳炎平均持续时间40天。由于儿童年幼,不会描述,导致家长不能及时注意,延误诊断和治疗。中耳炎不及时治疗,会在鼓膜和中耳遗留下难以处理的改变,对儿童以后的听力、言语和智力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专家提醒,如果出现耳痛、耳胀、耳内流脓、听力下降、耳鸣、头痛、烦躁不安等症状,就要怀疑是否由中耳炎引起,让医生帮忙确认。如果只是单纯的听力下降还好,一旦反复感染,有胆脂瘤形成就需要手术治疗。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