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曾说:
“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比她更周全了。”
的确如此,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母亲的眼界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孩子的成就和幸福。
妈妈的嘴,藏着一个家庭的风水。
有时候,情绪失控下骂孩子的话,说完就忘了。殊不知,在孩子稚嫩的心中,这些话比一巴掌扇过去还要痛。
真正大格局的妈妈,这三句话烂到肚子里,也不会说。
第一、不说抱怨孩子的话
母亲就是孩子头顶上的天。
你阳光,他就灿烂;你阴郁,他就悲观。
一个习惯抱怨的妈妈,容易养出悲观的孩子。
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你考这点分对得起我吗?你知道我有多累吗?就不能让我省点心?
这种抱怨,在心理学上叫作“心理投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放到别人身上,以己度人。
而遭受这样“心理投射”的孩子,会因为内疚而强迫自己积极做事从而讨好妈妈。
这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内疚感控制”。
一个总是抱怨焦虑的母亲,孩子也会跟着自责悲观。
这种悲观自责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第二、不说哭穷的话
一位美国作家曾说过:
如果孩子从小就将自己视为穷人,她将终身困于贫穷之中。
《奇葩说》中,张踩铃分享过一段让她难以释怀的往事:
有一次,女儿在公园玩,突然想吃冰淇淋。
虽然觉得贵,但还是不忍心拒绝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根。
结果,女儿吃了两口就不吃了。
本来就疼钱的张踩铃,情绪爆发了。
当着众人的面,冲着女儿吼了起来:
你知道妈妈赚钱多不容易吗?咱们家根本就没钱,给你买这么贵的冰淇淋,我自己都不舍得吃,你还那么浪费!
女儿顿时哇哇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把冰淇淋往嘴里塞,还不停地说:
我错了,妈妈,对不起
事后,张踩玲才知道,女儿是因为中耳炎,吞咽的时候会痛。
女儿把委屈留给自己,把乖巧留给了妈妈。
父母用哭穷换来的“懂事”孩子,最让人心疼。
第三、不说打击孩子的话
《少年说》中,一个女孩站在高台,哭着控诉自己的妈妈:
你总拿我和别的同学比较,总说我做什么都不行,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可是站在台下的妈妈,委屈的说道:
打击你,是为你好!因为我认为你的性格里,如果不受到打击,你可能会有点飘。
正因如此,即便妈妈很满意自己的女儿,也会刻意贬低她,久而久之,女孩彻底崩溃了。
有句老话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那些打击孩子的话,看似无意,却像刺刀深深伤害了孩子的心。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毁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游戏,不是懒惰,是语言暴力。
大格局的妈妈,这样做养好性格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说:
母亲的性格、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本能地跟随,最后刻入身体,影响一生。
母亲平和而愉悦,孩子看见的自己,是可爱、自信、被接纳;
母亲冷漠而情绪化,孩子看见的自己,是抑郁、孤独、被否定。
怎样做才能养一个好性格的孩子?
这样方法都在李玫瑾教授的新书中。
她用30年的时间,研究多个青少年罪案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最终发现,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迹可循的。
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0~18岁每个年龄心理成长的特点和需求,再配合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养出健全人格的孩子。
比如3岁前,依恋期。
母亲的亲自抚养,才会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否则长大后,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会出现自闭、孤僻、抑郁的主要原因。
6岁前,性格养成关键期。
孩子6岁之前,要立规矩。不能百依百顺,要对孩子说“不”,让他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有些事情父母是不允许的,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就会约束自己。
如果6岁之前不舍得管,等到12岁以后再管,就难了。
12岁,进入青春期。
孩子最容易出事的,也是这个时期。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学会闭嘴,尊重孩子。
更详细的育儿方法,点击下方链接购买李玫瑾教授的书籍,出版社直邮,保证正版。
李玫瑾育儿:40年上千个罪案研著《心理抚养+幽微的人性》0~18岁家庭小店月销量¥39.6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