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第17次全国“爱耳日”,今年主题为“ 这些原因都会让耳朵受伤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年,我国残疾人总数万人,其中,听力残疾万人,仅次于肢体残疾者万人的数字。我国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一般而言,引起听力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据统计显示,我国先天性耳聋发病率为2.19‰,其中半数由致聋基因引起。因此,准备怀孕的夫妇,不要忽视孕前检查,特别是自己耳聋、有耳聋家族史、曾生育过耳聋患儿的夫妇,在孕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可以预防或减少耳聋患儿的出生。
2、孕期孕早期的病毒感染(包括风疹、巨细胞病毒或带状疱疹等)、孕期耳毒性药物的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危孕妇(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都会对孩子的听力有影响。
3、婴幼儿期新生儿出生时如果合并严重窒息、严重黄疸、重度羊水污染等,也可导致听力损失。早产儿发育不成熟,引起听力损失的比例会高于足月新生儿。新生儿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也可能损害听力。宝宝出生后3天左右均应该接受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
在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感染性疾病(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耳毒性药物、头部外伤、噪声及中耳炎等是导致听力损失的主要因素。有的遗传性听力损失如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也会因感冒发热或头部碰撞等在儿童期出现听力损失。
4、耳部外伤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朵的构造精巧、脆弱,尤其是耳廓暴露于头部两侧,容易遭受各种直接外伤,总是掏耳朵、孩子将异物放入外耳道等,都容易导致耳朵受损,影响听力。
5、噪音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世界卫生组织近日警告,由于年轻人喜欢戴耳机听音乐或者去酒吧、夜总会,全球11亿年轻人正面临听力受损的危险。人的耳朵对于60-70分贝的声音是比较适应的,音量超过分贝则足以使耳内部的听觉器官毛细胞死亡或损伤。可在生活中,很多人却戴耳机长时间听超分贝的声音而浑然不觉。
6、中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主要病源。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如果你在感冒后、乘飞机或潜水时出现听力下降,一定要当心。
7、药物中毒性耳聋耳毒性药物主要损伤内耳,会影响到耳朵的两大重要功能:平衡与听觉。以往我国耳聋(尤其是聋哑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就是耳毒性药物中毒。
耳毒性药物中又以氨基苷类抗生素造成耳聋为多,常见的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其中新霉素毒性最大。如果耳中毒以前庭为主,患者则以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如走路不稳、眩晕等。若损坏以耳蜗为主,患者则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由于小儿往往不能及时觉察听力下降,常常导致言语发育迟缓,粗心的家长经常认为“贵人语迟”而耽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耳毒性抗生素有明显的个体易感性,即有人长期使用而听力不受影响,而有的人可能一次小剂量使用就造成严重耳聋。耳毒性药物中毒有一定的遗传性,且常常是母系遗传。耳聋发生在用药期间,也可以于停药后发现,而且在停药后1年仍可继续恶化。
听力正常的孩子,平时的表现应该是这样的:
刚出生的婴儿可以听到较大的声音;
3-6个月就能辨别声音方向;
6个月左右能听到较小的声音;
6-7个月能发出“爸、妈”声音;
8-9个月能发“爸爸、妈妈”;
1岁能模仿学语;
2岁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3-4岁能讲短小的童话故事。
如果发现孩子对声音无反应或反应迟钝,应该立即就医,尽快到耳科或听力中心检查听力。
耳朵也有“老”的时候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听力会逐渐下降,耳朵越来越不灵敏。您是否对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走亲访友时,长辈常常听不清身边的人讲话而不时打岔;在家看电视,父母把电视机音量调得非常大;给父母打电话时,更是得对着手机大声喊,交流非常困难。
我国0-14岁儿童超2.2亿人,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达多万人,7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人,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
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3岁前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如果此阶段儿童由于听力障碍不能接受到足够的言语信息刺激,就不能够掌握发音技能,成为“大舌头”,甚至成为“聋哑残疾人”。
尽管现代医疗、康复手段可以使许多患者“聋而不哑”,但是需要社会和家庭承担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神压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一些细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幸的发生。
扫一扫,点状白癜风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