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教育
董新民/文
前一段时间,儿子感染EB病毒,断断续续发烧二十余天,引起双耳中耳炎,医院住院十几天。医院(医院)有一老乡,我也就多次跑到他那儿咨询病情,他调阅孩子的病历后总会给我一些建议,但他说我只是给你建议。我向他要确切的说法和治疗方案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医学是一门模糊科学。我现出了疑问,他就给了我下面的比方:同样一种病,有的人是因遗传而来,有的人是感染而来,有的人是不注意饮食起居引起,有的人是药物导致;同样一种病,有的人症状明显,有的人不明显,有的人没有症状;同样一种病,用同样的药物对症治疗,有的人效果明显,有的人效果不明显,有的人没有效果,甚至有的人排异。这就是医学的模糊性。
回想医学的模糊性,我想到了教育的模糊性。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模糊性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产生的差异性反映,它本质上是客观的。但随着人们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会逐步接近事物或事理的本质。扎德在创立模糊数学的第一篇文章中对模糊事物描述时说:“不精确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类别隶属判据。”从孔子时代到今天,我们很难将教育归结为何种类别,是隶属于生产力,还是隶属于上层建设,我们无法确定运用何种方法针对何种教育状况必然会取得何种效果。
心理学家霍切尔和布雷姆曾做过一项政治宣传实验,两组被试都阅读同一篇宣传材料。只在高控制组被试的材料中插入一些带有明显控制意图的语句,诸如“除此之外皆不可信”,“其他不足挂齿”等,阅读后测量被试的态度,结果是该组50%的人接受了宣传材料的观点,20%的人态度没有改变,30%的人态度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而低控制组中有67%的人接受了宣传的观点,18%的人态度没有改变,态度向相反方向变化的人只占15%。这一实验表明,思想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目的性愈是明确,期望值愈高,收到的教育教学效果或许甚微。在我们的身边,会经常听到教师这样的言论:我都怎样怎样了,可是他们怎么还不会啊?我对他(她)怎样怎样,可他(她)对我又怎样怎样?我对他(双差生)怎样怎样,可他怎么就是改变不了啊?我像人家一样怎样怎样了,可我怎么取不到人家那样的效果呢?这是他们忽略了教育的模糊性,教育需要将外在的力量内化为需求,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现如今,第八次课改已历十余年,全国多种课改模式如翻江倒海,此起彼伏。褒扬者不惜所有华美言辞,贬斥者又唯恐所学贬低词汇不够用,甚至个别诋毁者恣意谩骂,恨不得踩在自己脚下,打入十八层地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不管是褒扬者,还是贬斥者,他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是模糊的,教学也是模糊的。不要轻易诋毁任何一种课改模式,它没有在我们的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要么是我们没有准确地把握其要义,要么它根本不适合在我们的土壤上发芽、生根和成长。就在网上对杜郎口中学一片批判之声时,李镇西曾多次提到对杜郎口的深层认识,甚至还出了一部教育教学随笔集《善待杜郎口》。在这部随笔集中,李镇西明确指出,我们看到的杜郎口只是冰山一角,不应以偏盖全误会了杜郎口,也“不应克隆杜郎口”,因此他极力呼吁社会各界“善待杜郎口”。
每一种教育模式,只要我们把它做实做细做深,联系我们的教情、学情实际不断的发展完善,就会慢慢地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态,促使它悄悄地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正如魏书生所言,课改就是挖坑,是把一个坑挖深,而不是到处挖坑。
如果您喜欢,请按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