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京城又进入了“烧烤”模式,各大游泳场所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火爆”,广大市民在游泳场所纳凉嬉戏,劈波斩浪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泳池水中那些看不见的健康威胁。
北京市年度市民健康白皮书在6月发布,通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主动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显示,年北京市共计监测游泳场所户,抽检总体合格率仅为31.3%,游泳池水质主要问题是尿素和游离性余氯超标,合格率分别为64.6%和48.7%,从政府层面对广大市民进行了健康提示。
泳池水质卫生安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行动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主动监测系统,适时有效开展公共场所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场所内存在的卫生安全隐患,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公布,降低相关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其中游泳场所监测哨点已覆盖全市16个区,整合全市疾控中心的力量在游泳高峰季节进行专项水质抽检,及时向市民提示健康风险和健康宣传教育,同时对游泳场所经营单位管理者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支持与指导,使其能做到疾病能发现、健康能宣传、水质能检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游泳池水的卫生安全。
健康小贴士:
游泳后,常见疾病早预防
1、咽结膜热:咽结膜热是一种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病毒性结膜炎,可借手、毛巾等为媒介,从眼结膜侵入人体而导致发病,在夏季经游泳可传播。前驱症状为全身乏力,体温上升至38.3℃-40℃。自觉流泪、眼红和咽痛。体征为眼部滤泡性结膜炎、一过性浅层点状角膜炎及角膜上皮下浑浊,耳前淋巴结肿大。咽结膜热病程10天左右,有自限性。如果孩子游泳后几天出现发热等情况,要注意咽结膜热的可能。
预防措施:咽结膜热发病期间勿去公共场所、游泳池等,以减少传播机会。预防咽结膜热应加强对游泳池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
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其病原体可由多种病毒和细菌引起,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病原体通过污染的手、毛巾、眼睛、脸盆、游泳池水等接触眼部间接传播。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异物感,眼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能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不共用毛巾、脸盆、手帕等物品;勤洗手,不揉眼睛;游泳时戴泳镜,若游泳后感觉眼部不适,可点用利福平眼液或氯霉素眼液进行预防。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的中耳黏膜化脓性炎症,常因游泳而发病。主要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穿透后出现流脓及畏寒、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
预防措施:泳池水入耳后,可将头向水侧倾斜,或辅以单脚跳动,使其自然流出,切忌用手或他物去抠。为防止池水进耳,最好是戴耳塞。游泳后一旦耳痛需及时就医。
4、沙眼: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结合膜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急性发作期时眼红、眼痛、异物感、流泪及黏液浓性分泌物,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传染,加强对游泳池的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并保持清洁和不用手揉眼,用流动的水洗脸。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应用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