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匿的鼻咽癌

文章来源:慢性中耳炎   发布时间:2024/2/19 14:28:43   点击数:
 <

青医科普

近年来,耳鼻咽喉类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属鼻咽癌,由于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不少鼻咽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什么是鼻咽癌?

鼻咽癌(nosalpharyngealcancer,NPC)是一种原发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有别于其他的恶性肿瘤,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和家族遗传性。据统计,全球一半以上的鼻咽癌病例都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另外,家族中如有人罹患鼻咽癌,那么其家族成员,尤其直系亲属都属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鼻咽癌筛查。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鼻咽癌还和生活习惯相关,经常吃咸鱼、咸菜、熏肉等富含亚硝胺的食物或具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也更容易得病。此外,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也有密切关系。

鼻咽癌的临床症状

由于鼻咽邻近结构复杂,当肿瘤侵及相应结构和神经时会引发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很多早期鼻咽癌患者误以为自己得的是鼻炎而错过最佳治疗。以下症状持续出现2周以上,需尽早到专业的耳鼻喉科中心进行详细检查。

鼻涕带血

自鼻腔向后回缩可吸出带血鼻涕,特别是早上起床,倒吸痰有血丝,重者可致鼻出血。

鼻塞

肿瘤蔓延到一定程度机械性压迫鼻腔软骨形变,出现鼻腔不对称,肿胀等异常的现象。进而影响呼吸系统,严重者打呼噜声显著。

单侧耳鸣与听力下降

当病灶发生在咽隐窝或鼻咽顶后壁时,压迫耳部神经或影响咽鼓管咽口正常开放,进而引起单侧性耳鸣、听力下降或分泌性中耳炎。

头痛、面部麻木、咀嚼困难、复视

多由癌组织侵犯颅底骨质、神经和血管等引起,其中额部、颞部、顶部和枕部较多。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肿大的淋巴结无疼痛、质较硬,早期可活动,晚期与皮肤或深层组织粘连而固定。

鼻咽癌转移

可转移到全身器官,多见于肺、肝、骨等部位。

鼻咽癌的筛查

鼻咽癌的筛查有多种方法,常需多项检查联合确诊。

头颈部体格检查、颅神经检查、全身体检

出现血涕、鼻塞、耳鸣、耳聋、颈部肿块等症状的患者,一定要考虑鼻咽癌可能,积极进行全面检查。

间接鼻咽镜、纤维鼻咽镜检查

诊断鼻咽癌常用的检查手段,可发现鼻咽腔内的黏膜情况以及是否有肿物及溃疡,并可以活检明确诊断。

鼻咽部CT、MRI、胸片、彩超等影像学检查

早期肿块不明显,表现为咽隐窝变浅,腭帆提肌肿胀,晚期突出的鼻咽腔的肿块,大者可占满鼻咽腔,形态不规则,可侵犯邻近结构,沿颅底孔道蔓延至颅内。因MRI软组织分辨率较CT高,MRI能更早的发现病变,并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及浸润深度,进行临床分期。

EBV-DNA及相关抗体检测

可以动态监测治疗效果,提示是否有复发转移。EB病毒和鼻咽癌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感染EB病毒就一定会患鼻咽癌。

鼻咽癌的治疗

目前而言,鼻咽癌的治愈率已大大提升,约90%的早期鼻咽癌患者可以治愈或提高长期生存率。早期或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或放化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中晚期复发转移仍是NPC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最近的研究发现,分子靶向或免疫治疗可作为现有治疗方法的有效补充。

鼻咽癌的防治与许多恶性肿瘤一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体检。

青医科普

相关阅读

原标题:《警惕“隐匿”的鼻咽癌》

转载请注明:http://www.owowm.com/zeyzz/15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