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气温起伏不定、变化频繁,而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健全,体质较弱,容易受天气影响,感染各种疾病。所以,在秋冬换季时节,家长要加强对宝宝的保健和护理,帮助宝宝健康度过这个时期!秋冬换季宝宝保健要点
1.合理穿衣,随时增减
家长要注意适当给孩子增减衣物,不能捂得太严实,否则不利于散热。另外,如果孩子的衣服过厚会限制孩子手足的活动,甚至影响孩子的呼吸。因而孩子所穿的衣物应该宽松、舒适,且方便孩子自由活动。中午要随着气温升高而适当给孩子少穿点衣服。从户外进到车内、室内,要及时解开孩子的厚外套。2、加强饮食调理
秋冬换季时节,天气慢慢变得寒冷,为增强孩子的御寒能力,需要多选用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蛋、奶、豆制品,既能增加热量又易消化。因为此时气候干燥,还应该经常给宝宝吃蔬菜和水果,以提高维生素C的摄入量,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宝宝发生维生素A、维生素B2缺乏症。同时要注意,饮食不能过于油腻,因为有些肠胃吸收功能不好的宝宝食用过量的油脂性食物,可能会发生脂肪性痢疾或肠胃炎。
秋冬换季时节日照时间短,孩子易患因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佝偻病,因此要注意为孩子增补一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蛋、奶及动物肝脏等,甚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加服一定量的维生素AD滴剂。3.及时补充水分
秋冬换季时节,气候干燥,人体每天消耗的水分在毫升左右,必须及时补充。宝宝的新陈代谢旺盛,水的摄入量比成人高许多,又因他们体质较差,免疫力弱,对饮水的要求也比成人高。因此,对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宝宝来说,及时补充水分非常重要。家长要提醒孩子经常多喝白开水,还应给孩子吃一些水分多的水果。贴心小提示:
宝宝缺水的表现:
1.口唇干燥。宝宝不断用舌头舔嘴唇,喝完水会很舒服。
2.排尿次数减少,尿液变黄;大便干燥,硬结。
3.食欲减退。因为水分不足,胃肠道的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
4.哭闹时眼泪相对减少,或没有眼泪,这是急性严重缺水的表现。
4、保护娇嫩皮肤
秋冬换季时节,天气干燥,幼儿皮肤中水分散失多,皮脂分泌少,皮肤易干裂发痒,所以在外出之前,要在宝宝皮肤特别容易干燥的部位,如脸颊、额头、手背、臀部等,擦一些滋润皮肤的婴儿油或润肤品。5.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天气慢慢转凉,儿童在室内活动的时间较长,所以应注意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同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换季时节气候干燥,室内空气流通差,空气湿度一般只有20%左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明显增加。儿童房间的空气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家长可以使用加湿器,尽量保持儿童呼吸道湿润,减少被病菌侵袭的机会。6.加强锻炼
加强寒冷训练,多带孩子进行空气浴。孩子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层薄,皮下脂肪少,血管丰富,散热较多,所以对于外界气温的适应能力是很差的,因此需要不断地调节体温来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孩子经过寒冷训练,皮肤就会很好地适应,因而可以不感冒或少感冒。户外寒冷训练能使孩子更多接受太阳光照射,紫外线将皮下的一种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生长,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增强体质。
秋冬换季宝宝常见病的预防与护理
流行感冒(病毒性流感)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可以在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宝宝。流感的传染性很强,而且这种病毒容易变异,即使是患过流感的孩子,当下次再遇上流感病毒时,仍有可能感染。
预防与护理:
1.穿衣适当。
2.坚持每天定时外出,提高呼吸道对冷空气的适应力。
3.尽可能多喝水,增加体内代谢。
4.上幼儿园的孩子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5.家中若有人感冒,应该与孩子适当隔离。
6.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
高热
高热是幼儿最常见的秋冬季症状,可伴有腹泻、咳嗽等。对于高热,不论是何种原因所致,都要考虑退热问题。
预防与护理:
1.若体温超过38.5℃,可服用退热药物;同时可选用退热贴。
2.鼓励孩子多喝水,这样才可促进皮肤散热、增加排尿等,以达控制体温的效果。
3.孩子发烧时多伴随胃肠道症状,比如腹泻、食欲不好等,所以饮食要少油腻,宜清淡。
秋冬季腹泻
引起宝宝腹泻的因素很多,常见病因有饮食因素、肠道内或肠道外感染因素和气候条件等。秋冬季腹泻多发生在11月中旬至12月。引起宝宝腹泻的病因,多是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轮状病毒在气温下降的过程中滋生很快。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弱,耐受力比成人差,身体的免疫力不能很适应这种天气的突变,容易受到病毒侵害。
预防与护理:
1.注意孩子饮食卫生。
2.腹泻的宝宝体内营养物质流失较多,应给他足够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但需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根据宝宝的适应能力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3.由于秋冬季腹泻多由病毒引起,所以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做好脱水的预防和液体的补充,大多数宝宝可在几天内自愈。
中耳炎
中耳炎是由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孩子如果有夜啼哭、摩擦单侧耳朵、部分听力丧失、耳朵出现排出物等症状,医院就诊。一旦耳朵渗出的汁液留存达3个月,患儿可能会丧失部分听力。因此,不论是急性中耳炎还是慢性中耳炎,一定要尽早就医治疗。
预防与护理:
1.当宝宝鼻塞特别厉害时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急性中耳炎。
2.宝宝会出现耳痛和耳朵不舒服的现象,可能表现出躁动不安,或者去拉扯受感染的耳朵,应给宝宝剪短指甲,避免宝宝抓挖耳朵。
3.当确诊为中耳炎并用药治疗后,如宝宝仍然有发烧的现象,父母应该随时测量体温并进行物理退烧,如果发烧超过38.5℃,需及时就医。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