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长庚耳鼻喉部耳科詹凯杰医师
文章同步刊登于罗慧夫颅颜基金会会刊
前言:
急性中耳炎(AOM,Acuteotitismedia)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美国医师开立抗生素予儿童最常见的原因。急性中耳炎的好发年龄,在半岁到六岁之间,以三到五岁最多,七岁以上则相对较为少见。据过去文献统计,三分之二的婴儿在一岁前曾罹患至少一次急性中耳炎,到三岁时,近一半婴幼儿曾罹患三次或三次以上急性中耳炎。先天或后天颅颜发育异常,尤其是中颜面(Midface)发育异常的孩童,因异常的骨骼结构导致耳咽管构造异常或功能不良,也是发生急性中耳炎的危险因子之一。特别是唇颚裂或颚裂没有修补的的患童,在两岁以下罹患急、慢性中耳炎之机率为%;追踪时间较久之后更可发现,二分之一的颚裂成人和儿童有严重不等的听力障碍,影响日后的语言发展与人际关系。因此对于颅颜发育异常的病患与家长造成莫大压力与负担,希望藉由本文的介绍能提供颅颜发育异常病患对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基本了解与认知。
颅颜发育异常病患发生中耳炎发生之主要影响因子
耳咽管是连接中耳腔与外界的通道,它开口在鼻咽的侧壁,主要是负责中耳腔与外界的压力平衡。儿童耳咽管发育尚未完全,除耳咽管较成人短,耳咽管和水平面的夹角比成人小(成人的夹角约为45度),靠近鼻咽部的开口也较成人窄小。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时,鼻咽部连带附近耳咽管开口处发炎肿胀,导致耳咽管阻塞无法通气,中耳腔产生负压,诱使肿胀的中耳黏膜在此负压环境下产生较多渗液,积聚于腔室之内,无法顺利排除。此时若鼻咽部的细菌、病毒等病原菌再经由耳咽管逆行进到呈现负压的中耳腔内繁殖,就可能造成急性中耳炎。由于幼儿耳咽管较短且近似水平角度,调节压力的功能又尚未发展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发病且反复发作。幼儿在二至五岁时,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又称腺样体)正值肥大增生最快速的时期,此肥大的腺样体除了容易引起鼻塞症状之外,亦常造成分泌物积聚于鼻腔后方不易排除,中耳的分泌物因为耳咽管开口无法正常打开而难以引流至咽喉中,导致积液性中耳炎。另外,除耳咽管发育未完全外,颅颜发育异常病患中耳炎发生跟耳咽管运动肌肉发育异常与颅颜部骨头发育解剖异常亦有所关联(注:积液性中耳炎」(Otitismediawitheffusion,常用定义为中耳积液超过三个月仍未消退),或“复发性急性中耳炎”(Recurrentacuteotitismedia,常用定义为过去一年内超过四次或半年内超过三次急性中耳炎发作)有关。
中耳炎的临床表征与后遗症
急性中耳炎最典型的表现,是之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鼻水)的小朋友,突然在半夜痛醒;常伴有发烧的症状而挂急诊。年纪较小的小朋友,则多以拉耳朵、拍头、哭闹来表现。耳镜下可以观察到耳膜有红肿充血表现,甚至有浓状分泌物而确定诊断(图1)。而许多小朋友的急性中耳炎会进入“中耳积水”的状态(图2),也就是所谓“积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水和游泳、洗澡耳朵进水无关,积液性中耳炎除了轻度传导性听力障碍外,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因此较容易被忽略。婴幼儿积液性中耳炎合并听力受损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都未被发现,直到某次感冒才偶然被医师发现。而学龄儿童则是因在家看电视调高音量,或上课被老师反映不专心被家长带来求医而发现中耳积水现象。
中耳炎的治疗与照护
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病菌中,肺炎链球菌和噬血杆菌约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由此大部分的医师都会开立抗生素来治疗急性中耳炎。在经过十至十四天抗生素的治疗之后,急性中耳炎产生耳痛、发烧的症状会大幅改善。
而急性中耳炎后并发的中耳积水,通常造成的轻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特别是双侧中耳积水,有可能造成语言学习落后,是不可忽视的损失。幸好,这样的听力损失在中耳腔的积水消退了以后,大部分孩子都能恢复正常。然而,少数病患特别是颅颜发育异常病患会发生中耳积水超过三个月无法自行消退,进入所谓“慢性积液性中耳炎”的阶段,则可能造成长期的听力障碍。耳鼻喉科医师在此时期,通常会采取装置“中耳通气管”的积极性治疗。
中耳通气管的置入手术,小朋友通常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将耳膜切开一小洞将中耳积液排出在耳膜植入中耳通气管后即完成手术,过程约半小时内(图3)。中耳通气管是一个微小的管状物,能帮助恢复中耳腔通气,使听力立即改善,并减少中耳炎复发。在中耳通气管置入后约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通气管便会从耳膜自行排出掉到外耳道。脱落的通气管在门诊以耳镊取出即可,不需另行安排手术移除。在导气管脱落之前,小朋友从事水上活动时,可以用耳塞阻塞外耳道来保护避免水分进入耳道进而流入管内引起中耳感染。
针对颅颜发育异常病患,特别是唇颚裂患者伴随积液性中耳炎是否同时需要接受中耳通气管的置入手术?目前仍有争议!然而根据高雄长庚研究(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