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常见的有两种,是以中耳负压、积液以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分泌性中耳炎和以最常见咽鼓管途径感染的化脓性中耳炎,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什么是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哪两类?
第一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它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中耳其他各部也会受到波及。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本病较为常见,好发于儿童。
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为咽鼓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趁虚侵入中耳。
注意:有些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病原体可通关咽鼓途径并发本病,甚至造成严重的坏死性病变。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擤鼻或鼻腔治疗以及婴幼儿平卧吮奶等,均可导致病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其次鼓膜外伤、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时,致病菌可由穿孔部位直接侵入中耳。极少见血行感染。
症状:全身症状轻重不一,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局部表现:
(1)耳痛。鼓膜穿孔前耳部剧烈疼痛,耳深部痛逐渐加重,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像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加重。鼓膜穿破流脓后,耳痛顿减。
(2)听力减退及耳鸣。开始感耳闷,继而听力渐降,伴有耳鸣,穿孔后听力损失反而减轻。偶伴眩晕。
(3)耳漏。鼓膜穿刺后内有分泌物流出,量较少,开始为血水样,后变为黏液脓性或纯脓性。?((?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
第二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它是中耳黏膜、骨膜或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本病极为常见。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形成原因: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或者治疗不当,病程迁延8周以上而为慢性;或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直接延续而来。另外如腺样体肥大等鼻、咽部的慢性疾病也能使中耳炎反复发作。常见病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农杆菌以及变形杆菌等其中革兰阴性杆菌较多。两种细菌以上的混合感染较多见,且菌种常有变化。无芽孢厌氧菌或混合感染也逐渐受到重视。
临床表现:
(1)单纯型。最常见的类型。多见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病变主要位于鼓室黏膜层,组织损坏轻。病变发生时鼓室黏膜充血,由于圆形细胞等浸润使得黏膜增厚,有时因纤维组织粘连,脓液引流不畅。在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耳流脓,量多少不等。当上呼吸道的感染时,出现流脓或者脓量增多。脓液往往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
(2)骨疡型。又称肉芽型或坏死型,病变深达骨质,多由猩红热、麻疹等引起的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该型组织破坏较为广泛,听小骨、鼓环、鼓窦周围组织坏死,黏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或者息肉形成。此型中耳炎的分泌物较多,呈脓性,稠密,常有臭味,如肉芽或息肉出血,脓液性可混有血迹。
(3)胆脂瘤型。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由复层鳞状上皮形成囊壁,其内堆积脱落上皮、胆固醇结晶及角化物质。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并非真性肿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较少见,由外胚叶异位所致;后者形成的机理不太明确,主要有袋形内陷学说和上皮移行学说。胆脂瘤逐渐长大,压迫周围骨质,以及胆脂瘤基质产生的一些酶等化学物质,可以破坏骨质,产生炎性肉芽组织,如合并感染,,则可以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特点为,内耳长期持续流脓,脓量或多或少不等,有时混有胆固醇结晶或者鳞屑,有特殊恶臭。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
如何联系我们:
重庆市好声音助听器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