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感冒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高发期,很多细心的家长发现,孩子感冒后睡觉容易打呼噜、鼻涕倒流、咳嗽。还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时总说耳朵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怎样及时发现孩子的不适症状?3月29日,在《洛阳晚报?生命周刊》健康大讲堂第一百五十七讲上,中心五官科主任、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胡书君给出了建议。
主讲人:胡书君,从事耳鼻喉临床工作30余年,现致力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障碍的早期发现、诊断与干预治疗工作。现任第一届中国CPAM耳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洛阳市医学会耳鼻喉分会常务委员、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五官科主任、洛阳市儿童听力筛查诊断中心主任。
腺样体肥大,威胁儿童听力健康
腺样体又叫咽扁桃体或增殖体,生长在儿童鼻咽顶壁与后壁交界处,形似半个剥了皮的橘子,有增强免疫及局部抗感染功能。正常情况下,腺样体于6岁至7岁时发育成最大,10岁以后逐渐萎缩,成人时基本消失。
腺样体肥大是由于腺样体炎症反复发作,或因鼻腔、鼻窦、扁桃体炎症波及鼻咽部,刺激腺样体出现病理性增生,出现鼻堵、张口呼吸等症状,尤以夜间加重。该病多见于3岁至5岁儿童,成年人罕见。
而寒冷刺激、空气污染、鼻部过敏、出现鼻窦炎时鼻腔分泌物后流等,都会导致腺样体持续异常肿大,并引起耳、鼻、咽、喉出现相应症状。
咽鼓管连通中耳和鼻咽腔,保持中耳的气压正常,其开口位于腺样体旁。腺样体肥大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减退和耳鸣。
分泌性中耳炎,多数小儿会患病
小儿中耳炎十分常见,多由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腺样体肥大、耳部进水、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等情况导致。
小儿容易出现急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大疱性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等。有时孩子半夜耳痛,很可能是急性中耳炎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耳痛、耳渗液,有些起病急的会引起耳部流脓。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它是儿童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不适等。
家长细心观察,及早发现问题
无论是腺样体肥大还是分泌性中耳炎,只要家长留心观察,都可以发现孩子的异样表现。
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在睡觉时,容易发出鼾声、习惯张口呼吸,说话时有鼻塞性鼻音,常阵咳,易并发气管炎。如果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则会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
严重者会出现腺样体面容,即面骨发育障碍、颌骨变长、牙列不齐、唇厚、缺乏表情,该面容一旦形成,很难恢复。有些儿童夜惊、磨牙、遗尿,或者营养不良、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是腺样体肥大造成的。
不同年龄段的小儿中耳炎表现各不相同。婴儿主要表现为夜间哭闹不止,多数在就诊时已经流脓;幼儿则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些比较隐蔽,做腺样体切除术之前才检查出来。
如果孩子夜间哭闹伴有抓耳,或者看电视声音开得很大,考虑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应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
早期诊断病情,有效干预治疗
儿童腺样体肥大在纤维鼻咽镜下动态观察,直观准确,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也可根据情况,做鼻咽侧位X片检查。治疗时应去除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并发症,必要时进行腺样体切除术。
一些家长担心,切除腺样体会不会对孩子免疫力造成影响。实际上,腺样体只是咽部淋巴组织内环中的一部分,切除后不仅不会影响免疫力,反而能减少鼻咽部的致病菌,治愈相关疾病。
一般情况下,通过患儿的症状及清洁耳道后查耳内镜,看清鼓膜情况,就可以确诊小儿中耳炎。必要时做适合的听力检查或中耳CT,进一步明确病情。
小儿中耳炎一经确诊,应当尽快对症处理,急性期需要局部及口服药物治疗,严重时需要静脉用抗生素。
分泌性中耳炎需要配合喷鼻及口服排积液的药物,以及辅助治疗。如果分泌性中耳炎反复不愈超过3个月,影响患儿听力,可考虑手术治疗。
现场答疑
问:小儿中耳炎会造成听力下降吗?
答:反复中耳炎会影响听力,但如果治疗及时,一般会恢复正常。有些患儿家长则没有引起重视,造成反复发作,引起混合性耳聋,听力就很难恢复了。
问:小儿中耳炎用药是否影响生长发育?用药后效果如何?
答:小儿中耳炎用药一般不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只要是正规足量用药治疗,效果都会比较好。
百癣夏塔热片能不能治痤疮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