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把我这几天一点思考,说出来。
那就是我一直在说的社会大崩溃,很快就要来了,很可能从制造业开始,而不是大家一直以为的,从房地产泡沫破灭开始。
中国的真正首善,玻璃大王曹德旺,投资10亿元美元跑去美国开玻璃厂了。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企业家开始跑路了,不是李嘉诚,不是日本美国人在跑。
这应该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预示着我们的基础性制造业,可能要完了。
企业家,才是国家最不可多得的国宝。企业家的产生,比一个诺贝尔奖科学家产生,更加艰难。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那种创业过程中,历经苦难,终于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尤其不易。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但要有超乎常人很多的坚强意志,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学习的精神,还要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基本上可以算是一种百科全书,或者是一个超人。
因为做企业,只要稍有疏忽,就会万劫不复,传统行业尤其如此。至于玩互联网经济的人,在很多方面是远不如传统企业家的,而传统行业的企业家,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国宝。
不过这些国宝企业家们,他们被逼得都开始跑路了,要命准备跑路了。
我们历史以来,从来都是只重器物不重人,现在依然是。我们说到经济的发展,都是去看各种高楼大厦、楼堂馆所、豪华政府大楼的壮观宏伟,各种虚假的美丽经济数据,各种飞禽走兽的山吃海喝。
人始终是没有得到尊重的,而作为企业家,随时都处于各种盘剥之下。虽然有钱,好像我们官僚们想怎么弄死你,你就只有按照这个死法去乖乖就死,毫无反抗的可能。
当国外的机会比中国更好以后,跑路,用脚投票,就成了这些人最本能的选择。
企业家们跑路后的大部分失业人口该怎么办?
中国民营企业,不但解决了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就业人口就业,还为国家制造了绝大部分的财富。除政府部门,那些玩互联网,和股票金融等虚拟经济的企业外,制造业,才是我们社会稳定的基石。
国营企业,除了给经济添乱,搜刮民财外,基本上对实体经济毫无帮助,负作用。比如说水电气、高速公路、石油、通讯等,在垄断经营下,不但产品和服务价格巨高,而且服务差,消费者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
重点是这样的企业还要亏本,更可笑的是这亏本居然是真的,因为各种低效率和贪污腐败后,怎么可能还赚钱?
垄断国企还只解决各种国企二代们的就业,他们的就业岗位从来都是不向外开放的。所以,他们对社会人口的就业基本上是毫无帮助。
当然,有人肯定要唱反调,说某些垄断企业还是要招人的。是的,他们当然要招某些人,比如那些八旗子弟根本搞不定的技术工种,还有就是,如石油开采这样底层极度劳累的工作,还有一线电力工人等。
垄断国营企业提供的基础性服务,比如水电气等,价格高,这是对民营企业进行的第一道盘剥。
房地产的大跃进式发展,让用地成本巨增和房租巨增,也是给基础制造业的致命一击的第二道盘剥。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有一个疑惑,房地产怎么就成了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了?这钢筋水泥的盒子,除了对内搜刮老百姓那点儿几代人,好不容易存下来的积蓄外,算不上什么财富吧?
除了几十年的使用价值外,基本上是不能吃不能喝的玩意。后来更是泡沫式价格飞涨,现在也就等着玩完那天了。
当然,我们国家不断增加的公务员人数,还有每年需要的大量对外援助的钞票,都需要从制造业来。
于是就有了第三道盘剥,这就是被著名税收专家李炜光先生谈到的“死亡税率”问题。他提到的数据非常有意思:
对于中国企业税负究竟重不重的调查问卷,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很重和较重的比例很高,达到87%,认为税负可以接受的仅占8%,认为较轻和很轻的仅占1%。
我国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率接近40%的水平。40%或30%的税负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死亡,或可以叫“死亡税率”。因为在我国,除新兴行业以及金融等领域外,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到10%,30%-40%的税费负担足可以导致大多数东部沿海加工业企业处于困境之中,甚至亏损倒闭。
如果用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的“总税率”指标来衡量我国企业所承担的税负(总税率是指企业的税费和强制缴费占商业利润的比例)。年,我国企业总税率为68.7%,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也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泰国和南非,仅略低于巴西。这之后的年和年,中国继续维持在68.5%和67.8%的高水平上。在如此重的税收下,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活着已经不容易,谈何创新和转型?
当然,在如此沉重的税负之下,我们的很多企业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了,活下来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偷税漏税。
而这偷税漏税,又成了每个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可能砸下来,把任何一个不听话企业家,以税务问题弄进监狱关起来。
我相信国家层面,是不可能没有看到这种情况的,减税让利,应该成为必然,但是在巨大的官僚集团的体制惯性下,任何好的改革基本上都成为了不可能。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变法,基本上都是以悲剧收场,现在的官僚,并不比历史上的官僚要好,甚至更坏。
我的经验告诉我,在咱们国家,最不缺的就是马屁精,他们虽然口吐莲花,除了会忽悠,本质上草包一个,毫无能力。
拿减税来说,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一开始拿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期待的减税计划,甚至承诺在“营改增”的过程中“只减不增”。结果,两会后,“营改增”匆忙出台,企业家们大跌眼镜。
做过企业管理的人都很清楚。所谓优惠政策,最好是在同一个体系里面来比较。比如,人家原来喝的是白开水,你在白开水里面放点糖,水就甜了,非常直观,很好比较;但是,如果你先在这白开水里面放点盐,然后再加糖什么的,这样的甜头就出了偏差,也无法让人们体会到,糖到底放了多少,也无法比较和体会出来。
“营改增”的出台,就和当年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一样,不仅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伤害巨大,而且,可以看出国务院经济政策的智囊们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幼稚可笑也就罢了,还要信心满满,猴急猴急的立即实施。一群书呆子,搞出了一个“营改增”的方案,人为地制造繁琐,程序操作变得困难,收税本身的成本也增加不少不说,最后一核算,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毛钱都没降,给实体经济带来的“优惠”是增加了3%-8%的综合税收成本。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想方设法创收,还要大势宣传税收如何如何增长,以便向上级表功。营改增减税亿也基本上成了笑话。
更可怕的是,在大面积制造业破产的情况下,政府为了税收总额年年增加,还没有垮掉的企业只能承担更加重的税负。那没有垮掉的基础制造业,要么跑掉,要么垮掉。
江浙一带有不少的工厂也陆续在往国外搬迁。我熟悉的就有六家已经迁到柬埔寨等国,运营良好,陆续还有不少企业在做外迁的准备。
现在,这些实体经济的企业家见面的时候问候语一般都是:关了没有?搬到哪个国家了?
基础制造业的倒闭和跑路,势必造城大规模的失业人口,国家税收那时候就算想尽办法搜刮,怕是也找不到对象了吧。
没有了基础制造业的税收支持,国家哪里还能有钱,继续为庞氏骗局式的房地产行业托市?
减税问题,如果不解决官僚的贪婪问题,基本上是无解了,每一次改革,怕是又会成为他们大势与民争利的盛宴。
美国、德国等工业基本上都进入了工业4.0时代,机器人开始大规模代替工人生产,我们的制造业,连基本的低廉而勤奋的人工优势都将逐渐丧失殆尽。
当然我们的资源优势,和能够污染的环境优势,经过三十几年的断子绝孙式的发展,要么挖掘殆尽,要么污染殆尽,也基本上是无望了。
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当年能让很多低级的制造业外迁,那是因为人家还掌握着核心技术,掌握着高端制造业,掌握着强大的科学研发能力了。
更重要的是,人家的各种企业品牌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产生的大部分利润都是他们自己国家的。而我们的很多所谓民族企业,实际上都是外国人的,比如百度什么的。
我们呢?制造业基本上都来料加工,组装,毫无竞争力低级制造业!只要一倒闭,一跑路,那我们的基础制造业,可能就是大地白茫茫一片,真他妈干净,将会毫无一丝生机,且很长时间活不过来,也许就是永远活不过来了。
制造业完蛋,紧接着房地产泡沫完蛋,大量失业人口产生,而底层的农民工二代们将回不去农村,因为他们已经不会种田,农村土地也抛荒了,只能成为城市的流民。
那么,我们又一个血流飘杵的大时代,可能就开始了。
在这篇雾霾的天空下,我们还有一丝丝改变的可能吗?我希望有。
雾霾被称为健康的“隐形杀手”。雾霾天对呼吸系统影响最大,无人可以避免。除了当雾霾来临时尽可能关闭门窗、减少外出,雾霾过后,怎么养生?
让室内多点绿色植物
空气好的时候,开窗通风,雾霾到了,就坚决“隔离”。平时在室内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产生氧气。
更加注意饮食
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要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必要时要补充维生素D。
温盐水洗鼻
专家指出,这种雾霾或流感的高发季节,鼻腔冲洗可将鼻腔中的病原体清除,可选择在家中自行调配。
将3克精盐加入ml温水中,或者将2克精盐和1克小苏打加入ml温水中。冲洗时,最好使用专业鼻腔冲洗器。
冲洗时上身向前倾斜,头稍偏向一侧,微微张口,用口平静呼吸,将冲洗器橄榄头塞入偏高一侧鼻孔,洗右侧时以右手持橄榄头,左侧则用左手。轻捏软瓶体,将冲洗液由一侧鼻孔沖洗进入鼻腔和鼻窦,绕经鼻咽部再由另一侧鼻腔或口中流出,两侧鼻孔交替洗。
6岁以下儿童不适合这种方法,由于儿童鼻窦和耳朵尚未发育完全,洗鼻容易加大患鼻窦炎、中耳炎的风险。
吃点“清肺”食物
所谓“清肺”也就是清热、利湿、解毒。人们熟知的养肺润肺食物,如梨、白萝卜、荸荠、百合等,对健康人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可以适当吃一些,有益肺效果。
由于吸入的“废气”会刺激人体产生火毒,因此可以吃些解毒清火的食物,如用菊花或金银花加甘草泡水。
食物虽然不能清肺,但木耳、银耳含有胶质成分,能清除消化道内的灰尘,可以定期食用。此外,深绿色和橙黄色蔬菜中富含类胡萝卜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强健咽喉和肺部黏膜,也能间接起到护肺作用。
尽管木耳银耳排毒、吃动物血制品可抗霾等说辞并不准确,但海带、紫菜、黑木耳、银耳、香菇、杏鲍菇等菌藻类都含有功能性多糖,具有一定的胶质黏性,可有效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物、重金属,并加速其排出。研究表明某些多糖还有一定的消炎、抗病毒等生物活性。
此外,营养素膳食纤维对于从口腔进入体内的杂质、重金属、有害物质有一定的吸附作用,阻止这些物质进入血液“搞破坏”,可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等。
煮饭用冷水好还是开水好?最营养的做法你知道吗?开水煮的米饭更营养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硕士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刘晓雪
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那么如何做米饭更有营养呢?日前有位医生出书说开水煮饭更营养,因为开水煮饭,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保护维生素B1不大量溶于水,相对冷水做的米饭,其维生素B1含量可以高出30%。那一直用冷水煮饭的人是不是做错了呢?
大米中含多少维生素B1?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都是经过精磨处理的,维生素B1等B族维生素已经相当少了。以市场某品牌粳米为例,维生素B1的含量为0.16毫克。我们正常成人每日需求1.4毫克,不考虑淘洗、烹煮过程中维生素B1的损失,我们一天需要吃克大米方能满足需求,已经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的每天谷薯类~克的建议量。若考虑到烹煮损失和不同品种差异,那还要吃上更多。
冷热水煮米有何不同?
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能量来源,大米90%的成分为淀粉,而淀粉及大米中大部分的营养成分并不会因为烹饪温度逐渐升高而受损。且日常煮饭利用的是淀粉糊化的原理,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水温低的时候,大米中的淀粉很少一部分溶解于水,主要是淀粉颗粒外的结构吸收水分,所以米粒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膨胀,但是并不会产生浓稠的汤汁。
第二步,当水温达到大米淀粉的糊化温度时(粳米淀粉糊化温度为59℃~61℃),淀粉颗粒便会迅速吸水膨胀,体积突然增加。这个时候锅中白色悬浊液的黏度也会迅速上升,成为淀粉糊。
第三步,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淀粉颗粒体积进一步增大,黏度也进一步提高。自此,便完成了从大米到米饭的华丽转身。
结合上面说明,开水煮饭减少、缩短了第一、二步骤,缩短了烹煮的时间,且煮出来的米饭会更完整,口感也更筋道。对于喜爱较硬米饭的朋友来说,是个不错的做法。但喜欢米饭细腻绵软口感的,或消化系统不够完善的老人、孩子、肠胃不好的成年人,冷水煮饭更适合。
米饭如何吃最营养?
当然是要粗细搭配。在烹煮大米的时候,适当添加花生、小米、糙米、红薯、红豆、绿豆等食物,不但满足种类多样,还可以从营养素的含量进行强化。以维生素B1含量为例,同等重量小米是大米的2倍,花生是大米的4.5倍,红豆是大米的1.3倍等。同时,粗细搭配还可以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保护身体血糖调节能力。以上添加的粗粮还富含膳食纤维,对于改善便秘和维护肠道健康也有很好的作用。
素°食°荟°萃
LIFESTYLE
淡泊人生酸果花山楂糕
枝屈狰狞伴日斜,迎风昂首朴无华。从容岁月带微笑,淡泊人生酸果花。
那一枚山楂果,沁着酸甜;
那一股馨香,透着淡然的心。
山楂糕
食材:
山楂(去籽净重)1g冰糖g
白砂糖g
水g
1.山楂洗净掰开,挖掉山楂籽。
2.山楂果肉与水,糖,一起放入锅中煮开后转中小火咕嘟咕嘟煮软,这个过程大概15分钟。
3.然后用手持搅拌器在锅中稍微搅碎一下,没有打太细,希望保留一点果肉口感,继续用小火咕嘟咕嘟40分钟以上。期间不停搅拌,小心糊底。
4.观察浓稠度,用勺子搅拌起来比较有阻力,舀起一勺,观察低落锅中速度,有点缓慢,黏稠就可以了,不需要熬到红豆馅那种程度。
5.找个合适容器,趁热倒入,静置到完全冷却。
6.脱模,用工具在模具四周划一下就可以轻松脱模,切个好看的形状即可。
轻松搞定
酸酸甜甜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北京白癜风医院白癜风专家李从悠